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览 |《体育与科学》2021年第3期



专论




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策略

陈林会,刘青

摘要:我国体育管理学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发展成就,但学科身份有待明晰、学科基础薄弱、服务社会能力有限等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根据影响体育管理学科建设及演进的四种逻辑,反思体育管理学未来的发展,需要以完善的顶层设计为体育管理学科发展提供制度引擎、以学术水平提升为体育管理学科发展贡献内源动力、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话语体系中实现学科价值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体育管理学;演进逻辑;发展策略





新探索





体育助力区域扶贫:美国的经典案例和我国的启示

余守文

摘要: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为了推进我国体育扶贫工作,助力构建大扶贫格局,主要采用地图数据匹配分析、实地考察和访谈等研究方法,研究了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市运用体育进行中心城区复兴的做法和绩效。美国成功案例对我国体育扶贫的启示和政策涵义有:体育不仅可以助力区域脱贫,而且可以作为区域长期发展的战略选择;要完善体育扶贫治理体系,提升体育扶贫治理能力;要多规统合,“一张蓝图绘到底”;要注重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建议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助力城市复兴。

关键词:扶贫;案例;体育;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市;绩效;中心城区








体育场域空间何以生成?——布迪厄场域理论的意义及其限度

张庆如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等科技的普及应用,大众的体育认知和体育参与形式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在新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下思考体育场域空间的生成,对促进体育发展与推广具有积极意义。布迪厄以关系思维所进行的实践理论以及“场域”等研究却为体育社会学,尤其是体育场域空间的生成思考提供了重要思路。本文结合布迪厄场域理论,对体育场域空间的生成进行探讨,研究认为:体育惯习既由社会结构所建构,也受到个体选择的影响,体育惯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动态性特征;不同形式的资本共同促进了体育场域的生成,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作为布迪厄所着重强调的资本形式在场域生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的发展及文化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新时代体育场域空间的生成,在辩证思考和应用场域理论的过程中应注意到文化及体制等存在差异性。

关键词:体育场域;体育惯习;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场域理论;体育参与;体育实践








从性别平等到论域转换:社会主义女性体育观的嬗变

陈亨明,杨冠强

摘要:长期以来,“性别平等”尤其是“男女平等”作为热点话题被社会所广泛讨论。在追求性别平等的过程中,新中国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女性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民情等不断进行着社会主义女性体育观建构。在由追求“极端”的性别平等到追求差异中的性别平等,再到建构性别平等中女性作为“整体”而非被“解构”个体的思想转变中,社会主义女性体育观发生了嬗变。中国的女性体育也在此过程中实现了发展与升级,女性在由模糊性别界限的体育参与,到正视性别差异允许有性别偏好的体育参与,再到多元的体育参与转变过程中,逐渐实现了女性体育主体性回归。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性;性别平等;男女平等;体育观






村落民俗体育的文化生态适应与当代发展——基于下董寨村“跑马排”春节习俗的田野调查

孟林盛,乔恩东,李慧贤,孔毓泽

摘要:采用田野考察、文献分析等方法,对陉道型传统村落下董寨村“跑马排”春节习俗不同阶段的“文化-生态”适应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传统时期“跑马排”经历了从“生存”意义上以强健体魄为主要目标的身体运动向“发展”意义上以融入村落“权力文化网络”为主要目标的民俗活动转变过程,在我国同类型的村落民俗体育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中,“跑马排”正面临由外部文化生态变迁导致的组织涣散、经费短缺和由内部文化生态变迁导致的认同下降和传承技艺断裂等困境。对此本文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提出了如下生态应对策略:重塑“跑马排”的价值和文化认同,通过制度建设改善其生存条件,推动村落民俗体育的保护与传承;借鉴“文化生态保护区”理念,打造下董寨生态博物馆;将下董寨和“跑马排”纳入井陉古道线性文化遗产中,打造物质、非物质与文化线路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保护和开发模式。

关键词:民俗体育;“文化-生态”适应;生态博物馆;线性遗产;跑马排





赛事研究





小城市应该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吗?——基于经济学分析的理论框架及证据

马天平

摘要:随着我国体育赛事的爆发式增长,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不同城市规模应该举办什么层次的赛事,在经济成本收益上才是合理的?小城市应该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吗?针对这类问题,本文运用经济学演绎法、图形推理及数据分析法等,通过建立新的城市大小定义,将城市与赛事之间的匹配划分为四个类型,从体育经济学的成本收益角度给出了供需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小城市举办大赛事尽管可以索取更多消费者剩余、形成烙印品牌、构建城市符号、定义一个世代身份,但更面临巨大的成本,包括挤出效应带来的负面评价,也包括高额的机会成本及环境破坏效应等短期和长期成本,小城市不应轻易举办大赛事。而大城市举办小赛事,则享受了小城市举办小赛事的收益,却并不付出小城市举办大赛事的成本,大城市应常举办小赛事。由此得出政策建议:赛事举办城市的决策者,可利用此框架,考虑成本和收益后,对赛事举办能力充分评估、决定推迟或否决超负荷能力的赛事;如果确认城市有较大供给能力,则应更高频率举办小赛事,而不只是偶发性地举办大赛事;尤其需避免将真实举办能力较弱的小城市看成大城市。

关键词:体育赛事;城市规模;赛事举办;成本收益分析






对奥运会体育仲裁强制性的检视

张于杰圣

摘要:虽然奥运会强制性体育仲裁曾大力推动体育仲裁制度的快速发展,并使其成为体育争议解决的权威性模式。但是,随着法治对现代社会的深入影响,奥运会体育仲裁的强制性已然无法回应公民对权利与自由提升的保障要求,强制性的不正当性因素也越来越成为体育仲裁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应当将目前奥运会强制性体育仲裁模式转变为以运动员选择自由为原则、以强制仲裁为例外的体育仲裁模式,以实现运动员权益与强制体育仲裁利益的再平衡。最后,要从根本上平息诸如奥运会体育仲裁强制性这类的争论,则必然还需要体育自治与司法介入的动态平衡。这也能为体育自治的发展及相关体育制度的改革,提供兼具理论意义与实践效用的双重启发。

关键词:奥运会;体育仲裁;强制性;体育自治;司法介入;动态平衡




武术文化研究





中国武术文化资源治理的逻辑生成、主体认同与推进路径研究

李卓嘉,陈绍卓,杨慧馨,李世宏

摘要:中国武术文化资源的治理是在历代实践基础上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科研方法,在阐释武术文化资源治理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客观辨析武术文化资源治理的现实境遇,通过武术文化资源治理的逻辑生成与治理主体的认同,为中国武术文化资源治理的推进路径奠定理论根基。目前武术文化资源存在空间分布的根植性造成地方与区域治理的失衡,价值认知的滞后性造成物质与精神治理的偏失等问题。以习近平提出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念为指导,构建武术文化资源与其内在关联的治理路径,即以文以化人、区域平衡、制度保障等多方主体协同治理的路径,合力凝聚各方力量,旨在正确把握武术文化资源时代发展方向,深度挖掘武术文化资源的多元价值,促进武术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武术文化资源;逻辑生成;主体确认;推进路径;共建共治共享








武术功夫习得与主体转化

杨国珍,段丽梅

摘要:武术是德艺双馨的身体功夫,功夫习练就是武术文化传承中发现身体(先天六合规范与一体化运动方式的默会)、拥有身体(形和神的拳种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生产)、实现身体(实现主体天性与激发主体天赋)的新体验获得与实践过程。功夫习练中,武术人的身体完成了由工具性的技术传承主体到目的性的自我实现主体转化,既成为整体性的武术人,也实现了个体性的自我。武术功夫习练与主体转化的教育遗产可服务武术传承与研究自觉。

关键词:武术;功夫;身体;本体;主体







李小龙海外传播“功夫”的实践对中华武术走出困境的启示

罗应景,杨建营

摘要:为了给中华武术所面临的困境探寻出路,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访谈等方法,首先分析出中华武术目前所面临的“三大困境”,即“舆论困境”“教育困境”“竞技困境”,并总结出“困境”形成的核心原因是缺乏“技击”实战相关内容;其次,通过将“功夫”写入英文词典的李小龙武学之路找出中华武术突破困境的方法:以“技击”实战为“根”,以科学训练为“养”,以体系建设为“干”,以时代需求为“枝”,以文化传播为“果”。

关键词:中华武术;困境;出路;李小龙






中国朝鲜族式摔跤的文化失根与创造性转化探寻

赵刚

摘要:中国朝鲜族式摔跤是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发展中呈现出文化失根,关系到传承、族群文化认同与现代化转型的问题。研究通过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法等对中国朝鲜族式摔跤文化失根进行研究,认为“族群边界重构”“隐喻消退”“三生空间变迁”“文化互惠失衡”等是造成“文化失根”的主要原因,“文化失根”意味着对初始文化研究具有人类学上的应然意义,但却是现代性发展的实然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失根后的新生是文化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探索其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是关键性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朝鲜族式摔跤;文化失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 





体育叙事学研究





“故事”何以讲述?——民族传统体育宋江阵演武叙事

王伯余,郭学松,赵少聪

摘要:运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无结构访谈等形式,以民族传统体育宋江阵演武故事为对象,探讨故事何以讲述议题。研究发现,宋江阵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与战争、宗族等相互交融,形成了多样化故事文本;这些故事通过身体展演和话语叙事的形式讲述,对讲述者和聆听者多元化认同形塑产生了影响。研究认为,宋江阵演武故事讲述主体应该从宋江阵参与主体逐渐拓展到学界研究者、校园师生等群体,通过民间演武场域、校园场域、学术场域、舞台场域、新媒体场域等多元化渠道讲好两岸民众相似或相同历史境遇故事,为两岸民众营造归属感共享场域,为增强两岸同胞互信与认同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体育领域经验。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故事;宋江阵;认同








讲好体育故事:《中国女排》电视纪录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张志扬,杨海晨

摘要:因应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要求,立足于讲“好故事”和“讲好”故事的辩证统一,本文在“文本—社会”的分析理路上,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从视听觉呈现和话语表达两个面向诠释《中国女排》叙事策略和建构性意义的同时,结合“受众—文本”的话语互动探讨《中国女排》的文化同构和意义生成,旨在为“讲好”体育故事实践提供参鉴。研究发现:女排故事的多模态符号化是一个创造性叙事过程;通过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多模态的征用与互文,纪录片再现了女排集体的媒介形象;复经隐喻与转喻的交互诠释,建构“女排精神”和“民族国家”的话语表达;在不同叙事要素的组织和串联下,搭建传统文化和现代体育语境同构的叙事框架,引导受众在再现的故事空间中互动与体认,形塑体育价值共识和认同。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电视叙事;女排纪录片;女排精神





研究报告





身体观念与衣着实践:城市女性时尚运动服饰消费行为的质性考察

闫静

摘要:女性时尚运动服饰消费除具有性别化消费符号特质以外,也是女性自身审美品位、生活层级以及风格的内在表达,更是女性对身体认知与实践的重要中介与载体。通过对一个“健身大会”的田野调查和对二十余位受访者的深度访谈,本文构建了一个“身体观念与衣着实践”关系的分析框架,从女性对健康身体的想象、对美好形象的追求、对所处层级的维护三个维度,剖析了城市女性的身体观念与时尚运动服饰消费实践两者之间的关联与影响。认为城市女性时尚运动服饰消费行为的意义不在于服饰本身,而在于身体。表面看城市女性对时尚运动服饰的消费行为是对外在的物质产品购买的过程和结果,但究其根本,乃是女性对自己身体的消费,折射出了当代中国城市女性对自身身体认知的变化和多重价值取向。

关键词:城市女性;时尚运动服饰消费;身体观念;审美意识;阶层品位








主体自觉、双向互动及话语建构:跨国流动运动员文化适应的域外经验及启示

陈彩盈,杨海晨

摘要:体育全球化使竞技体育人才获得了跨国流动的机会,但他们因时空转换而导致在文化适应上产生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分析域外经验发现,跨国流动运动员文化适应是一个内部主体自觉的建构过程,且这个过程不仅仅只是主体单向性的适应,也是一个涉及群体成员之间共享的双向互动过程。同时,它还是一个被外部社会文化环境话语建构的过程。借鉴域外经验,建议我国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提升跨国流动运动员的主体自觉,鼓励跨国流动运动员与团队展开双向交流,引导媒介构建良好的跨国流动运动员文化适应案例。

关键词:跨国流动运动员;文化适应;主体自觉;双向互动;话语建构








江苏省优秀运动员功能性动作筛查结果分析与纠正策略

李勇,吴翠娥,袁鹏

摘要:目的: 建立江苏省优秀运动员功能性动作筛查数据库,研究FMS评分与损伤风险之间的关系,根据结果提出针对性的纠正策略。方法: 运用测试法、数理统计法对江苏省371名优秀运动员进行FMS(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测试,用ROC曲线图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男女队员之间的评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损伤运动员与健康运动员之间评分有显著性差异; 损伤风险阈值为 12分; 评分小于等于12分的运动员发生损伤的相对危险程度是评分大于12分的5.97倍; 其中深蹲、躯干稳定、躯干旋转稳定等三个测试小于平均分1.71分。结论: FMS可作为评估运动损伤风险的测试手段,FMS评分低的运动员较评分高的运动员在运动中有更高的损伤风险,同时需重点关注深蹲、躯干稳定和躯干旋转稳定的动作模式,通过FMS纠正策略纠正存在的功能缺陷,可降低运动损伤风险。

关键词:优秀运动员; 功能性动作筛查; 纠正策略;运动损伤




《体育与科学》学术工作坊





训练、竞赛、观众:疫情下竞技体育如何可能?——“没有赛事的训练”与“没有观众的赛场”工作坊综述

吴国栋,殷怀刚

摘要: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国际奥组委做出了东京奥运会延期举办的决定。面对体育赛事或延期或“停摆”的状况,竞技体育该如何发展、运动员如何训练等是需要体育人共同思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体育与科学》编辑部组织学术工作坊围绕“‘没有赛事的训练’与‘没有观众的赛场’”的主题进行讨论,认为:(1)在无赛事训练的阶段,竞技训练“练为赛”的主题不会改变,虽然奥运会的延期打乱了运动员的备赛训练计划、给运动员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但也让训练备战工作更加充分,可以继续完善和解决训练遗留问题、为恶补短板提供机会;(2)在运动技术表达中,不能从功能因素来讨论,而要从技术本身来分析,在共识危机背景下,以技术为主线进行身体的规训与再造将产生新转向;(3)竞技运动的本真性就是体育表演,“观看”与“表演”是一个互动的关系,观众由“现实在场”向“虚拟在场”的转变使得运动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将发生变化;(4)现代体育运动发展与大众媒体传播是一种共生关系,随着互联网将体育带入更广阔的空间,体育比赛中的集体欢腾也将产生新景观;(5)东京奥运会的延期而非停办反映了奥运精神由个体不屈服到全人类不屈服的精神延展,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命政治”赋予了奥林匹克精神新的内涵。

关键词:共识危机;在场;媒体;互动;技术;身体再造;东京奥运会;新冠疫情






往期回顾 

《体育与科学》编辑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体育大事记

性别视角下的体育社会学研究进展

体育学学科新图景:新时代体育学建设的里程碑意义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